|
|
|
在變化中勇毅前行︱華中農業(yè)大學校長嚴建兵在2025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|
http://www.ixiaoyuer.com 2025年9月5日 來源:華中農業(yè)大學 |
|
親愛的同學們、老師們,家長朋友們:
大家上午好!
今天,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華中農業(yè)大學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。我謹代表學校、代表校黨委書記姚江林老師,向新入學的4935名本科生、5085名研究生和來自21個國家的國際學生,表示由衷的祝賀和熱烈的歡迎!向你們的父母親友致以誠摯的問候和衷心的感謝!還要向專程來到獅子山出席開學典禮的新西蘭林肯大學教務長Chad Hewitt、副校長Damian Lodge先生一行15位老師表示衷心感謝和熱烈歡迎!
就在昨天,天安門廣場見證了震撼人心的時刻——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8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。今天參加開學典禮的金梅林院士受邀觀禮,她也是湖北省唯一的一位女院士。同學們,80年前,我們的先輩用血肉之軀抵御外侮,步槍與草鞋撐起民族的脊梁;80年后,高超聲速導彈等諸多國之重器列陣亮相,見證著一個民族從落后挨打到科技強軍的歷史性跨越。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,恰是對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主題——“在變化中勇毅前行”的生動注腳:在歷史的長河中,變化是時代的脈搏,更是民族前行的力量。
當前,人工智能飛速發(fā)展,科技創(chuàng)新日新月異,產業(yè)變革風起云涌,人類正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。同學們,你們的大學生活也從“變化”開啟。大家離開家鄉(xiāng)、告別親人,來到武漢、走進華農,開啟人生新征程。接下來,你們將面臨學習方式、生活環(huán)境、社交圈子等諸多變化。這些變化,帶來了不確定性,但也孕育著無限的可能。
同學們,站在這充滿無限可能的起點,我們該如何在變化中錨定方向、鍛造本領,讓青春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?
我想首先要讀懂環(huán)境之變,主動破局。當你們背著行囊走進獅山,就像從統一育苗的“溫室”,踏入了自主生長的“試驗田”。以前是老師推著走、解答已知題,你們是知識的接收者;而到了這里,則是自己找路走、探索未知題,你們要成長為問題的提出者、創(chuàng)新的實踐者。大家很快會發(fā)現,沒人再天天催著刷題,但老師辦公室、圖書館、實驗室的門、各類社團、競賽、實踐的舞臺,永遠為主動的人敞開。
今年在畢業(yè)典禮上發(fā)言的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博士研究生李威同學,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他說,從小就是個沉默寡言的人,像一株含羞草,總是安靜地躲在角落,每逢重大考試,總會發(fā)揮失常。剛進實驗室時,他連“為什么做科研”都答得支支吾吾?伤麤]等、沒靠:課后泡圖書館啃文獻,周末扎進試驗田采樣,遇到難題就追著老師問到底,硬是和“水稻如何耐高溫”較了九年勁。最終,他找到水稻耐自然高溫的關鍵基因,成果發(fā)表在Cell 雜志。在今年畢業(yè)典禮上,他說“大學的進步,得靠自己找任務”——我想這正是應對變化的最好方式:與其被動適應,不如主動創(chuàng)造。
同學們,初入大學,你們或許會有迷茫,但請記住:有意義的改變,永遠誕生于自主探索之中。像李威同學那樣,把自主學習刻進大學日常,不僅從容應對變化,更勇敢引領變化,終將等到屬于自己的抽穗揚花!
除了讀懂環(huán)境之變,還要擁抱能力之變,敢于迎接挑戰(zhàn)、主動求變。在這個科技飛速發(fā)展的時代,誰能創(chuàng)新,誰就能搶占先機。但創(chuàng)新從不是憑空冒出的空中樓閣,而是扎根專業(yè)、厚積薄發(fā)的智慧結晶。諾貝爾獎獲得者喬治·比德爾對“基因如何影響性狀”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,博士階段研究玉米遺傳學,畢業(yè)后發(fā)現玉米過于復雜不能回答這個問題,博士后階段便勇敢轉向果蠅研究,在一次學術報告中,有人提醒他,果蠅也太復雜,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用酵母,于是他再次轉型去研究酵母,最終提出“一個基因一個酶”的假說而獲得諾貝爾獎。到了65歲,他決定重新去回答研究生時未竟的課題,研究玉米性狀遺傳,證明了玉米單起源,平息了玉米起源的世紀之爭。
這是一個典型的不斷求變的故事,為助力同學們應對變化、勇敢創(chuàng)新,學校也在主動求變。今年啟動的“農業(yè)人工智能+”拔尖創(chuàng)新人才培養(yǎng)項目——簡單說,就是在真實的農業(yè)場景里,從本科到博士可以一路跟著項目深入研究。每一位同學都將配備兩位導師:一位懂信息技術,一位懂農業(yè)或生命科學,幫助大家把人工智能和農業(yè)、生物這些專業(yè)真正融通起來。
今年,學校響應國家重大需求,成立了生命科學交叉學院,就是要打破學院和學科的界限,成建制地自主培養(yǎng)拔尖創(chuàng)新人才。與此同時,學校系統修訂了2025版本科人才培養(yǎng)方案,鼓勵大家能早進實驗室、早入科研團隊、早接觸重大項目,在真實的研究情境中邊做邊學、邊學邊創(chuàng)。
同學們,創(chuàng)新其實并不遙遠。正如剛剛發(fā)言的張飛老師所說,大學是探究學問的地方,保持一顆好奇心很重要。課堂上的一次追問:為什么植物在黑暗中會彎腰?能不能準確預測病蟲害的傳播路徑?宿舍里的一場討論:怎樣把校園里的落葉轉化成養(yǎng)花的營養(yǎng)土?如何用短視頻科普現代生物技術?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創(chuàng)新的起點。記得2011年我剛回學校工作的時候,有一次去宿舍和生科院同學聊天,問了一個玉米田間性狀調查的問題,激起了兩位同學的興趣,后來這兩位同學大學期間就來到我的實驗室圍繞這個問題開展研究,并提出了創(chuàng)造性的方案,再后來這兩位同學一個讀了我的博士,另外一個出國讀了博士,今天他們分別是國內兩所一流大學的教授。請記住,華農的實驗室永遠為好奇的靈魂敞開大門,華農的試驗田永遠為敢想敢試的腳步留著空地!
我們還要堅守初心不變,以不變應萬變。時代在變,熱門專業(yè)會變,行業(yè)賽道會變,但無論外在如何變化,有一樣東西必須牢牢守住,那就是“宏農學、揚國光”的初心,這是華農人代代相傳的不變底色。今天來參加開學典禮的傅廷棟院士就是這方面的典范。在中國油菜產業(yè)發(fā)展史上,發(fā)生過四次重要的革命:甘藍型油菜替代白菜型油菜、雜種優(yōu)勢利用、雙低油菜育種和油菜多功能利用。這四次革命,全部起源自獅子山,產生自華中農業(yè)大學傅廷棟院士和他的老師劉后利先生團隊。傅廷棟院士的研究方向隨著國家需求不斷變化,但那份“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,保障中國人的糧油安全”的初心,卻從未有過絲毫動搖。
正是這樣的堅守,讓華農人的“熱門”從來不是追風口的浮躁,而是錨定國家戰(zhàn)略需求的篤定。希望同學們能從先輩身上汲取力量,建立起以變應變、以變求不變的戰(zhàn)略定力,在變化中守住初心,在創(chuàng)新中堅守價值,真正成長為能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華農人!
同學們,未來你們可能會遇到各種“風雨”:第一次田間實驗遇到連陰雨,精心培育的幼苗蔫了;第一次學術報告被評委追問得啞口無言,自信心受到打擊;第一次參與鄉(xiāng)村振興項目,發(fā)現課本知識在復雜現實面前“水土不服”。這時候請記住,獅子山下的每一棵樹都經歷過風雨,卻依然長得筆直;每一塊試驗田都遭遇過病蟲害,卻總能迎來豐收。真正的堅韌,不是從不跌倒,而是跌倒時能抓一把泥土站起來,知道下一次該如何改良土壤。
未來你們可能還會遇到各種“誘惑”:或許是沉迷游戲、熬夜刷劇的所謂“放松”;或許是背離學術初心、投機取巧的“捷徑”誘惑;或許是披著“糖衣”、實則盯上你錢包的詐騙陷阱。面對這些,愿你們能像獅子山下深深扎根的樹木,牢牢守住向上生長的方向。真正的堅定,不是從不心動,而是在每一次心動時,都選擇了信念的方向。
再次歡迎同學們來到獅子山,開啟一段新征程。變化是時代的考題,而你們是答卷人。希望當你們離開獅子山時,帶走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,更是一種以創(chuàng)新回應變革、以初心照亮征程的勇氣和智慧,在強國復興的偉大征途中,書寫“與祖國同行、為人民奉獻”的青春華章!
最后,祝同學們在華農學習進步、夢想成真!也祝來校的各位家長親友返程順利!謝謝! |
關于華中農業(yè)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|
|
特別說明: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,華禹教育網(www.ixiaoyuer.com)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(yè)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僅供參考,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。 |
|
|
|